生活 >

见实效!预计今年底,河北将提前13年完成压减地下水超采治理任务 全球实时

时间:2022-12-07 07:51:28       来源:瞭望

华北地下水漏斗治理见实效

➤如今的白洋淀水面宽阔,碧波荡漾,水鸟翔集,世界极危物种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在这里安家,“华北之肾”功能逐步恢复


【资料图】

➤“过去三四十年,黑龙潭只剩了一个名字。这两年,泉眼又稳定复涌了。”

河北省邢台经济开发区,多个泉眼喷珠吐玉,附近湖面波光粼粼,岸边芦苇摇曳,一派“鱼米小江南”图景。

历史上,邢台曾经是个不缺泉水的城市。随着华北形成地下水漏斗,邢台“百泉”泉域在20世纪80年代陆续干涸。

2014年以来,河北持续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。一眼眼伸向大地深处汲水的机井关停,人民群众吃上了南来的长江水,干涸河道和湖泊迎来生态补水……一系列措施,使地下水位持续回升。预计到今年底,河北将提前完成到2035年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9.7亿立方米的治理任务。

从抽取地下水谋求经济增长,到打出“节、引、调、补、蓄、管”组合拳,回补地下水,邢台“百泉”复涌,为华北地下水“大漏斗”治理写下鲜明注脚,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案例。

拧紧农业水龙头

2022年秋播,辛集市马兰村村民刘志军,再次选择种植节水高产小麦品种。普通小麦要浇四五次水,刘志军家播种的“马兰一号”小麦,开春后只浇一两次水就能实现稳产。今年,辛集市播种了15万亩“马兰一号”。

2014年,河北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,打出了“节、引、调、补、蓄、管”组合拳。农业是耗水大户,要治水,首先要拧紧农业节水的水龙头。

“农业要算大账。河北每年播种3000多万亩小麦,每亩地少浇一次水,就能节约大量地下水。”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、辛集市马兰农场老专家工作站站长郭进考说。多年来,郭进考团队培育的节水小麦品种覆盖面积3500多万亩,累计助力节水超125亿立方米。

节水品种覆盖面逐步扩大,固定式喷灌、水肥一体化微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也日益广泛。

衡水市饶阳县大尹村镇北北岩村果蔬种植大户王青怀说,使用水肥一体化微滴灌设备后,不仅能节水40%,还省时省力。河北第一产粮大县宁晋县5万亩高质高效农田示范区安装喷灌设备后,种植小麦、玉米用水量不到原来一半。

截至2021年底,河北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农田1400多万亩,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配套节水栽培技术3400多万亩,扩大地表水灌溉面积968万亩。部分地区还采取季节性休耕、旱作雨养等办法,推进种植结构调整,压减高耗水农业种植面积。

地下水源休养生息

“我们现在吃的、用的都是南水北调长江水,水质甘甜,水垢很少。”宁晋县东南汪村村民孙丽霞拧开水龙头,水流清澈。

曾经,在河北邯郸、邢台、沧州、廊坊等地,一些农村群众吃的是苦咸水、高氟水。不只水难喝,一些地方地下水也越采越少,井越打越深。

2014年底,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。丹江口水库调来的长江水逐步成为河北受水区主力水源,一大批抽水井“下岗”,地下水源进入休养生息状态。

“我们实施了总投资约16亿元的城乡全域水源置换工程,全县工业和居民日常用水都将用上长江水。”宁晋县水务局副局长李振合说,当地4座地表水厂和覆盖城乡的供水管网体系,将使全县60多万农村居民喝上安全优质饮用水,所有工业园区用水也将得到全部置换。

通过统筹城镇与农村、饮水工程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,河北实施受水区农村居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,枣强、清河、孟村、馆陶等数十个县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,全省城乡受益人口达3550多万。预计到今年底,河北南水北调受水区2872万农村人口将喝上长江水。

长江水缓解了河北省京津以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,赋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。

为从源头管控地下水开采,河北严格取水许可审批,加强总量控制,健全监测计量体系,深化水资源税和水权水价改革,推进关井行动和取水井关停。截至今年8月底,全省累计关停水井23万多眼。

生态补水弥补地下水亏空

今年秋季,永定河生态补水水头牵手永定新河汇入渤海,再次实现全线通水。2017年至2022年春季,上游水源累计向永定河生态补水超过26亿立方米。

廊坊市固安县新兴产业示范区东北村村民王刚说,过去几十年,村边永定河干得见了底,河床变荒地,风吹沙尘起。河里恢复通水后,两岸环境越来越好了。

流经蒙、晋、冀、京、津的永定河部分河段曾多年干涸断流。近年来,通过生态补水,永定河成为京津冀绿色生态廊道和地下水补水通道。

开展河流、湖泊生态补水,是弥补地下水亏空,改善河湖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。

作为“华北之肾”的白洋淀,20世纪曾多次面临“干淀”危机。通过治理污染和生态补水,白洋淀淀区面积由170多平方公里恢复至290平方公里左右,水位稳定在7.2米左右。淀区向下游泄水超过10亿立方米,增强了水系生态功能。

如今的白洋淀水面宽阔,碧波荡漾,水鸟翔集,世界极危物种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在这里安家,“华北之肾”功能逐步恢复。

河北省水利厅数据显示,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用水量超39亿立方米,占全省总用水量21.6%,这也是近年来生态环境用水量占比首次超过20%。

今年1月至8月,河北累计实施生态补水约44亿立方米,通过河道补水和引黄调水形成有水河长超过3300公里,水面面积近175平方公里,主要河流河段实现常态有水,河湖水生态面貌焕然一新,周边区域地下水得到回补。

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

邢台市文史专家刘顺超说,历史上邢台有狗头泉、黑龙潭、珍珠泉、金屑泉、喷玉泉、葫芦套等10多个泉群,泉眼成百上千,故称“百泉”。

“过去三四十年,黑龙潭只剩了一个名字。这两年,泉眼又稳定复涌了。”东汪镇武家庄村村民宋景亮说。

昔日泉城重现“水涌百穴,甘露争溢”图景,引得周边不少群众前来打卡,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惊喜。

邢台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商黎英介绍,经过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,从去年8月开始,狗头泉、黑龙潭等泉眼陆续稳定复涌,目前湖面约800亩,水位最深处达45米。

“百泉复涌,是河北省多年坚持水生态修复,大力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一个标志性成果。”邢台市水务局水政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科科长孙自魁说。当地将继续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,加强生态补水,压减岩溶水开采量,恢复河湖湿地生态功能,形成地上河流、地下水脉、泉眼水系有机贯通,保障泉水持续稳定复涌。

河北省水利厅监测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8月底,全省大多数浅层和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均实现回升。与2018年同期相比,全省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回升1.72米,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回升8.82米。预计到今年底,河北将提前13年完成到2035年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9.7亿立方米的治理任务。

人水和谐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是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。河北为此正不懈努力。(文 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 韩杰 齐雷杰)

关键词: 超采治理

阅读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