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(刘鹏 肖韩)“我们种植的平菇是最新的品种,比起普通的平菇不仅肉厚柄短、产量高,而且味道鲜美,很受消费者欢迎。”在河南省鹿邑县唐集乡大宋村,宋文博的10个食用菌大棚正在培育菌种,今年预计生产菌棒10万多筒,可累计产出新鲜平菇30万斤左右。
“90后”的宋文博自小在田地里摸爬滚打,大学期间便立志扎根农村、建设家乡。因此,大学一毕业他便返乡创业种植菌菇。
然而,创业之路往往都是风雪载途。2012年,由于缺乏严格的无菌环境,第一批菌种“全军覆没”。2013年,由于通风环境无法保证,种出来的蘑菇个个长长得像“鸡腿菇”一样。2014年,宋文博扩大平菇种植规模,培育大棚却在风雪中毁于一旦。2015年,在返乡创业的第3个年头,宋文博终于在一场大雪后成功搭建起家庭农场的第一批“蘑菇房”,10个钢构棚就建在被风雪掀翻的竹竿大棚旧址之上,时刻警示自己不忘创业的艰辛。
“一是想要让自己学有所用,二是要带动乡亲们一起实现创收、发家致富。”这样的初心使得宋文博一路坚持,志向不改。其间,他得到了鹿邑县唐集乡党委政府、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和一众乡亲的支持。
在种植蘑菇的基础上,宋文博开启了多元化种植模式,种植作物包括有机蔬菜和水果、特色农产品等,逐步形成“公司+农户”的种植模式,辐射带动周边4个行政村60余户群众实现增产、增收,为周边村民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,帮助10余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。
为改善因水渍和碾压形成板结的土壤环境,宋文博摸索出了一套“西瓜红薯套作”和“蘑菇西瓜涵养”模式。一块地每年收三茬,先是种植一茬蘑菇,接着种植一茬香瓜或西瓜,再套种一茬红薯或者玉米,实现茬茬丰收。
“大棚蘑菇是头年八月初进棚,第二年的四五月份是生长和采收期。之后几个月的空闲期,利用大棚的温度优势种植一茬香瓜、西瓜或玉米。由于大棚里面昼夜温差大,瓜果不仅品相好,而且甜度高,在市场上广受欢迎。”谈起自创的“西瓜红薯套作模式”,宋文博很是满意。
“运用新技术种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。比如用无人机打药,原来给一块地打药需要十几个人工作一下午。现在,30亩地的红薯,无人机一个小时就搞定了。而且无人机扇叶带动的风直接吹到叶子的背面,可以彻底清除害虫,既能增加收成。又大大提高生产效率。”说起智慧种田的种种好处,宋文博如数家珍。
艰辛的努力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鼓励。2017年,宋文博的家庭农场项目获得“八方援”河南共青团主力脱贫攻坚行动项目大赛三等奖。2019年、2021年宋文博两次被授予“鹿邑向上向善好青年”荣誉称号。
宋文博说,他打算再扩建十几个大棚,为村民无偿提供菌种和技术,帮助乡亲们增收。“村民自己管理,我负责回收和销售,既解决了村民的资金问题,又能在村里形成规模效应。”(完)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