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点 >

我的中医入门记——独立思考,终成于悟

时间:2023-06-27 22:54:31       来源:经典经方学堂

我的中医入门记——独立思考,终成于悟


(资料图)

原创 罗俊 肖相如频道

我的中医入门记

五期弟子——罗俊

我于2001年毕业于中医学院,学的是中西医结合专业,在校期间懵懵懂懂,不管中医西医,学得一知半解,没有具体概念,也不求甚解,属于学之中下者。

毕业后参加工作前十年,基本上是西医内科性质的临床诊疗工作,在急诊科、内科轮转工作过,因此西医常见病、多发病也打下一定的基础。

工作4年后定于我院中医科,但中医科也是多年来西医化,中医诊疗仅仅就是形式,即所谓的“辨病论治”,西医诊断,书上找方,按图索骥,没有辨证、没有四诊、没有中医思维。

可以说中医发展是断层的。每与其他中医医生谈论病证,多是某个方、某味药是抗炎的、抗病毒的,中医思维之缺失可见一斑。

10年前在担任科室管理者后,我意识到,中医科必须要干中医的事,否则科室毫无前途。

在临床诊疗中方才开始注重中医的思维辨治,其间也有一些个人的辨证论治心得体会,但都不成系统,疗效时有时无,时好时坏,不明就里。

真正让我的诊疗水平产生质变的,是听了师父的《伤寒论》精讲课程并加入肖师师门学习后。

师父给我最深的感受和影响就是:带着质疑学经典,质疑六淫病因从而对外感病病因重新整理归类,质疑经典中不合常理的内容该摒弃就摒弃,等等,这种质疑实质是独立思考之精神。

学无止境,在现阶段,我对中医学习的认识归纳以下几点:

图片

01

图片

要有中医之自信

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实践、不断总结形成而来,其存在必有其合理性。从近代至当下,常有反中医者,罗列数条证据以证明中医不科学。

其实,中医和西医并不冲突,两者都是为解决患者疾病为目的而存在的,属于平行关系。

西医采用近3百年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技术去治疗疾病,中医采用几千年发展起来哲学思维指导临证去治疗疾病,不同的医学采用不同的工具达到一样的目的。

因此我认为学中医者首先要有中医的自信,中医是能治病的医学!

图片

02

图片

细读书,慢读书

现代人是碎片化、快餐化生活方式,做任何事都想马上达到目的,学习也是如此。中医书籍浩如烟海,汗牛充栋,尤其容易让学习之人不能静下心来研习经典。

所谓细读书慢读书,即要让学习慢下来,认真翻译、体会每一段话、每一个字,正如我们师门学习之方式。

图片

03

图片

细查病,多临证

在诊疗中要多方面采集病史、症状、体征,务求详细,对合参四诊、提炼因果、确定证型很大好处;中医爱好者要多看病案,中医医生则更要多用中医。

在临床诊疗中反复加深印象,反复论证自己的辨治结果,总结实践经验。在各种病案中思考:这个病例如果是我诊治应该是怎么样的。

图片

04

图片

勤于思考,终成于悟

如前所言,在中医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,师古不泥古,不被前贤牵着鼻子走。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问题。

什么叫发展的眼光?

就是用我们今人的思维去理解经典、理论或现象,去总结发展中医的理论,使之形成系统,统一标准,易于传播,肯定疗效。正如师父教授我们的特异性方证。

图片

05

图片

我认为的学中医的阶段

识自我:了解自己,认识人本身运行的规律。

察万物:了解万物,认识所有事物运行的规律及人与自然万物的相互影响。

达天下:形成自己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。

图片

06

图片

我认为的学中医的方法

多习经典:多学习,即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。

常于临证:多看病、多思考。

终成于悟:有自己的体会后形成自己的见解。

图片

07

图片

目前我对《伤寒论》一些理解

关于阴阳:阴是物质基础,阳是能量的外在表现。

关于六经:是物质基础和能量外在表现的平衡与失平衡的六个病理阶段。

关于传变:病理阶段有因果关系的为传,没有因果关系的为变。

关于循经入里:是有相关性的证候反应或功能上的相互影响。比如太阳表邪循经入里形成蓄血证或蓄水证。

关于致病因素:温度(寒热)、湿度(润燥)、气压、氧饱和度、引力、精神等等。

关于症状表现:致病因素强弱和人体物质基础及能量功能强弱决定。

中医祛除病邪的方式:汗、吐、泻下、利尿、出血、功能调节(温清消补和)。

下面是我临床诊疗的几个病例,作为我“悟”到的点滴体会,不当之处,望同道批评指正:

图片

1、大柴胡汤治疗带状疱疹案

病人张某某,78岁,带状疱疹入院,合并糖尿病高血压,经治疱疹消退但遗留后遗神经痛,予非甾体类药物治疗疗效差,查患者左胁肋部疼痛、口苦、时有便秘、性情较急躁、面色红、舌淡,苔薄黄,脉弦数。

符合少阳阳明合病,予大柴胡汤加瓜蒌、红花,又因年高多病加人参顾护中气,一剂后患者疼痛消失!遂责医何不早给她服用。

给我的启发:

①经脉循行部位对辨证有提示意义;

②我用过大柴胡汤治愈胆囊结石术后持续不明原因发热疼痛的病例,符合第①点。

图片

2、桂枝加附子合五苓散治疗脑梗死恶寒多汗案

该病例老年女性,81岁,头晕头痛入住内科,确诊急性脑梗死。住院期间出现畏寒、多汗、不能入睡、夜尿频多症状,西医方面排除了多种感染性疾病。舌淡,苔白,脉浮。

初予五苓散(颗粒剂)为主方治疗后效不显;再次思考,《伤寒论》第20条,"太阳病,发汗后,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",符合患者汗出湿衣、畏寒主证,夜尿频多为太阳膀胱腑证气化不利,遂予桂枝加附子汤合五苓散为底方治疗,5剂后症状完全消除。

今日患者门诊复诊,予苓桂剂5付巩固收功!

给我的启发:

①不能因西医疾病而先入为主,放弃中医思维;

②外感病之恶寒多伴发热,诸虚证之恶寒多不伴发热;

③近两月来疫情放开后有用药过汗的多个病例,同样出现畏寒症状,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疗效良好。

图片

3、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不明发热案

此病例从七月初开始发热,发病初的症状是恶寒发热,陆续于我院呼吸内科、贵阳市五医、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诊查,均不查不到病因,持续发热,反复高热,渐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,直到转回我科住院已发热一月余。

外院一直抗炎退热对症治疗。入院后审因辨证,予一副桂枝麻黄各半汤,立刻热退身凉脉静。经方治疑难之又一病例!

给我的启发:一定要详细追问采集病史,关联厘清因果关系。

图片

4、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案

患者为中年女性,因失眠1月就诊,详细问诊,患者诉有胃痛胃胀,西医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,形瘦,偶便秘,夜半潮热,瘦薄舌,舌偏红,苔薄白,脉弱,关脉尤甚。

吾即用半夏泻心汤并小柴胡汤加减治疗,12副后患者诸症明显好转,夜可入睡6.5小时以上,睡眠质量可。

给我的启发:中医治疗要抓住患者主要症状,区分治疗目标主次,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图片

5、白虎汤治疗脓疱疮案

患者为老年男性,七十余岁,因双下肢皮肤出现脓疱入院,患者不明原因发病,下肢皮肤多个直径0.5-1cm左右的类圆形创面,或成水泡或溃烂流液,当时疑诊脓疱疮。

详问症状,患者感觉全身烘热,口干,稍便秘,夜入睡多胡话,舌干,色偏暗红,苔薄黄,脉滑。

考虑为阳明经证,予白虎汤少佐大黄一剂,第二日晨,患者诉诸症明显好转,尤其身不热,创面渗出明显减少,自感好转大半要求出院。

给我的启发:

①发热有自感发热和他觉发热;

②白虎汤证的身大热应该是自觉身热,体温却不发热;

③热扰心神可以谵语,也可表现为呓语。

以上是我学习的思考及几个案例记录。望给大家带来一丝半点的思路便足矣。错漏之处,望大家谅解。在此由衷感谢师父领我跨入中医的门槛,谢谢师父!谢谢大家!

注: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!

本文选摘自:肖师师门大讲堂,作者:罗俊。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。

关键词: